网站整改中

诊疗方案:胆胀(慢性胆囊炎或合并胆囊结石) 诊疗方案

发布时间:2024-12-13 11:26:26人气:208

(一)概述

胆胀是以右胁肋胀痛、晨起口苦、恶心欲吐等为主症的病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中分类,将慢性胆囊炎或合并胆囊结石归属于“胆胀”范畴。慢性胆囊炎因胆囊结石、高脂饮食等诱发,呈慢性起病,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失治所致,临床表现为反复右上腹胀痛或不适、腹胀、嗳气、厌油腻,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等体征,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胆囊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

(二)西医诊断

1)症状

以反复右上腹胀痛或不适为最常见症状,可伴有腹胀、嗳气、厌油腻等消化不良症状。

2)体征

查体可见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但大多数患者可无任何阳性体征。

3)超声检查

可见胆囊体积常缩小或正常,也可见胆囊体积略有增大,胆囊壁增厚(≥3mm)或毛糙。

(三)中医证候诊断

1)肝胆气滞证

主症:①右胁胀痛;②心烦易怒。

次症:①厌油腻;;②时有恶心;③饭后呕吐;④脘腹满闷;⑤嗳气。

舌脉:①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②脉弦。

2)肝胆湿热证

主症:①胁肋胀痛;②晨起口苦;③口干欲饮。

次症:①身目发黄;②身重困倦;③脘腹胀满;④咽喉干涩;⑤小便短黄;⑥大便不爽或秘结。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或厚腻;②脉弦滑数。

3)胆热脾寒证

主症:①胁肋胀痛;②恶寒喜暖。

次症:①口干不欲饮;②晨起口苦;③恶心欲呕;④腹部胀满;⑤大便溏泄;⑥肢体疼痛,遇寒加重。

舌脉:①舌质淡红,苔薄白腻;②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右胁胀痛或刺痛;②胸部满闷;③喜善太息。

次症:①晨起口苦;②咽喉干涩;③右胁疼痛夜间加重;④大便不爽或秘结。

舌脉:①舌质紫暗,苔厚腻;②脉弦或弦涩。

5)肝郁脾虚证

主症:①右胁胀痛;②腹痛欲泻。

次症:①体倦乏力;②腹部胀满;③大便溏薄;④喜善太息;⑤情志不舒加重;⑥纳食减少。

舌脉:①舌质淡胖,苔白;②脉弦或弦细。

6)肝阴不足证

主症:①右胁部隐痛;②两目干涩。

次症:①头晕目眩;②心烦易怒;③肢体困倦;④纳食减少;⑤失眠多梦。

舌脉:①舌质红,苔少;②脉弦细。

7)脾胃气虚证

主症:①右胁隐痛;②体倦乏力。

次症:①胃脘胀闷;②纳食减少;③肢体困倦。

舌脉:①舌质淡白,苔薄白;②脉缓无力。

证候诊断:具备主症①+另1项主症和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四)中医治疗方法

1)肝气郁结证

治法:疏肝利胆,理气解郁。

主方:柴胡疏肝散

药物: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郁金、木香;腹部胀满者,加厚朴、草豆蔻;口苦心烦,加黄芩、栀子;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炒莱菔子;伴胆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

中成药:舒肝解郁胶囊。

2)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利胆通腑。

主方:龙胆泻肝汤或大柴胡汤。

药物: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加减:伴胆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小便黄赤者,加滑石、通草;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牡丹皮。

中成药:胆胃康胶囊。

3)胆热脾寒证

治法:疏利肝胆,温脾通阳。

主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药物:柴胡、桂枝、干姜、栝楼根、黄芩、牡蛎、炙甘草。加减:腹痛较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久泄,完谷不化者,加补骨脂、赤石脂;恶心呕吐甚者,加姜半夏、姜竹茹。

4)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利胆止痛。

主方:血府逐瘀汤

药物: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加减:胁痛明显者,加郁金、延胡索、川楝子;口苦者,加龙胆草、黄芩;脘腹胀甚者,加厚朴、木香。

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

5)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柔肝利胆。

主方:逍遥散

药物: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加减:右胁胀痛者,加郁金、川楝子、青皮;急躁易怒者,加香附、钩藤;腹胀明显者,加郁金、石菖蒲。

6)肝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柔肝,清热利胆。

主方:一贯煎

药物: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加减:心烦失眠者,加柏子仁、夜交藤、炒酸枣仁;急躁易怒者,加栀子、青皮、珍珠母;右胁胀痛者,加佛手、香橼;头目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白蒺藜。

7)脾胃气虚证

治法:理气和中,健脾和胃。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

药物: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炙甘草。加减:脘腹胀甚者,加枳实、厚朴、槟榔;纳食减少者,加神曲、鸡内金。

中成药:人参健脾片。

(五)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对于湿热蕴结证的患者,可静脉滴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作用的舒肝宁注射液。

(六)我科特色治疗

中医特色治疗 包括针刺疗法、耳穴疗法、穴位贴敷、穴位埋线和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1.     针刺治疗 

针刺常用穴:阳陵泉、胆囊穴、肩井、日月、丘墟、太冲。采用捻转强刺激手法,每隔3~5min行针1次,每次留针时间为20~30min。也可采用电针治疗。辨证配穴:肝郁气滞者加太冲,疏肝理气;瘀血阻络者加膈俞,化瘀止痛;肝胆湿热者加行间,疏泄肝胆;肝阴不足者加肝俞、肾俞,补益肝肾。

2.     耳穴疗法

耳穴压豆常用穴:胰胆、十二指肠、耳背肝区、耳迷根、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操作方法采用王不留行籽常规消毒后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耳穴上,每日按4~6遍,每次每穴按压1min。注意事项:每次贴压单侧耳穴,3d/次,2侧交替使用。换贴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5个疗程。

3.     穴位贴敷疗法

阳陵泉、胆囊穴、胆俞穴外敷药物(栀子10g,大黄10g,冰片10g,乳香6g,芒硝10g,研粉,调匀成糊状),纱布覆盖,每天更换1次,5d为1个疗程。

4.     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 常用穴:鸠尾、中脘、胆囊穴、胆俞、胃俞、足三里、阳陵泉。操作方法一般1个月埋线1次,病情重者20d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5.     中药离子导入治疗

通过电磁波纠正肝脏紊乱的生物信息及能量传递,增加胆囊收缩和改善胆囊微循环,促进药物吸收利用,从而促进慢性胆囊炎患者的康复。药物(栀子10g,大黄10g,冰片10g,乳香6g,芒硝10g)水煎剂,通过选用双肝俞、胆俞、阳陵泉、胆囊穴,30天为一个疗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