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和《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二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
(2)劳淋: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时轻时重,遇劳加重或诱发。尿液赤涩不甚,溺痛不著,淋沥不已,余沥难尽,乏力,不耐劳累。
(3)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等。
(二)证候诊断
急性期:
1、下焦湿热证:
主症:①尿频②尿急③尿痛。
次症:①尿道灼热②尿色黄赤③小腹拘急胀痛④苔黄腻
具备主症3项,或主症两项兼次症2项者,即可诊断。
2、肝经湿热证:
主症:①尿涩痛②尿灼热③尿色黄赤④少腹或会阴胀痛。
次症:①心烦易怒②口苦③舌苔黄腻
具备主症④和①②③2项,或主症①②③之两项兼次症①②者,即可诊断。
慢性期:按劳淋分为
1.气阴两虚,膀胱湿热证
主症:①尿频;②倦怠乏力;③手足心热。
次症:①尿色黄赤;②遇劳加重或复发;③小腹不适;④舌质红、少津和/或脉沉细或弦数或滑数。
具备主症三项,或主症二项兼次症二项者,即可诊断。
2.肾阴不足,膀胱湿热证
主症:①尿频而短;②腰酸痛/手足心热;③小腹不适。
次症:①尿热;②口干舌燥;③小便涩痛;④舌红、少苔和/或脉细数或滑数。
具备主症三项,或主症①③兼次症②①或②③,或兼次症④①或④③者,或主症②③兼次症①或③者,即可诊断。
3.阴阳两虚,湿热下注证
主症:①尿频;②欲出不尽;③遇冷加重。
次症:①小腹凉;②腰酸痛;③夜尿频;④舌质淡苔薄白和/或脉细弱或沉细。
具备主症三项,或主症二项兼次症二项者,即可诊断。
二、治疗方案
急性期:
此期多选用西医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为辅或中西医并用的方法。选用敏感抗生素是十分必要的。加用中医药治疗可增强西药的疗效,更快的缓解症状,缩短疗程。主要采用清热利湿、解毒通淋、清利肝胆湿热法,主要方药八正散加减。
1、下焦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通淋
推荐方药:八正散加减。车前子、 萹蓄、 瞿麦、 大黄、滑石、 栀子、甘草。 (白花舌草、 木通、 黄柏、 公英、 苦参、 土茯苓、 半枝莲、 据具体情况酌加)
2、肝经湿热证: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 黄芩、生地、 车前子、栀子、 柴胡、泽泻、石韦、当归、 甘草、川楝子,据具体情况酌加减。
慢性期:按劳淋辨证论治。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气阴两虚,膀胱湿热证
治法:益气养阴,清利湿热。
推荐方药:清心莲子饮加减。黄芪、党参、石莲子、茯苓、麦冬、车前子、柴胡、黄柏、地骨皮、甘草等。
2.肾阴不足,膀胱湿热证
治法:滋补肾阴,清利湿热。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黄柏、生地、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车前子、瞿麦、萹蓄等。
3.阴阳两虚,湿热下注证
治法:滋阴助阳,清利湿热。
推荐方药: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药、巴戟天、淫羊藿、制附子、车前子、瞿麦、萹蓄、薏苡仁、败酱草等。
在上述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及症状应注重个体化治疗,辨证加减:伴有小腹坠胀、疼痛酌情加入温肝补肾之品;伴有腰部酸痛者酌情加入补肾强筋壮骨之品;对于年龄大、体虚、易反复发作者加入益气补肾之品。
(二)辨证选择中成药
根据病情,辨证选择中成药。
膀胱湿热者可选择三金片、银花泌炎灵、热淋清;
肾阴不足者可选择知柏地黄丸;
气虚者或遇劳复发者可选择补中益气丸;
肾阳虚者可选择济生肾气丸等。
(三)其他疗法
1、红外线治疗:对于有小腹不适或小腹凉或小腹坠胀等症状的患者可予以红外线治疗日1-2次。
2、中药离子导入:对于有腰酸痛症状的患者可予以中药离子导入日1次。
处方:川乌15克、草乌15克、黄柏25克、苍术25克、青龙须25克、当归20克、牛膝25克、地龙25克、洋火叶25克、桂枝15克、伸筋草25克、透骨草25克
日一剂 水煎外用
护理常规
1、病室保持安静整洁,冷暖适宜。
2、发作期应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以适当活动,但不宜过劳。
3、加强个人卫生,尤其是妇女经期及性生活卫生,做到每日温水清洗会阴部,及时更换内裤。
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酒。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小便的颜色、量、性质,注意有无混浊、血块、凝块、结石等排出;观察尿频,尿急、尿痛及腹痛等情况。
中药汤剂宜在饭后1-2小时内温服,并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反应。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其忧虑、悲观、恐惧、急躁等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有常,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2)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情志过激,以利于机体调畅。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定期洗澡,及时更换内衣裤,女性应注意经期卫生。
(4)按时服药,定期门诊复查。
中医辨证施护
急性期:
一、下焦湿热证:
主症:①尿频②尿急③尿痛。
次症:①尿道灼热②尿色黄赤③小腹拘急胀痛④苔黄腻
施护:
1、卧床休息,适当活动,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变化,发热者每小时测体温一次,可给予物理降温。
2、腹部热敷或轻轻按摩以缓解局部不适。。
3、多饮水,勤排尿,每2-3小时排尿一次,保持尿量在1500毫升以上。
4、 勤换内裤,保持会阴清洁干燥。
二、 肝经湿热证:
主症:①尿涩痛②尿灼热③尿色黄赤④少腹或会阴胀痛。
次症:①心烦易怒②口苦③舌苔黄腻
施护:
1、卧床休息,病室保持安静,空气新鲜以利于修养。
2、安慰、关心病人,多与病人沟通,消除其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3、做好口腔和会阴部的清洁护理,勤漱口、勤沐浴、勤换内裤。
4、饮食宜清淡宜消化,忌油炸、辛辣食品,禁烟酒。
慢性期:
(一)气阴两虚 膀胱湿热证
主症:①尿频②倦怠乏力③小腹不适。
次症:①尿色黄赤②遇劳加重或复发③手足心热④舌质红、少津和/或脉沉细或弦数或滑数。
施护:
1、室温宜偏低、凉爽,通风良好,湿度适宜。
2、饮食可常食黄芪粥等益气之品,可以车前草、玉米须白茅根煎水代茶饮以清热利尿。
3、保持口腔清洁,养成早晚刷牙、勤漱口的习惯。
4、适当运动,避免劳累。
(二)肾阴不足 膀胱湿热证
主症:①尿频而短②腰痠痛/手足心热③小腹不适。
次症:①尿热②口干舌燥③小便涩痛④舌红、少苔和/或脉细数或滑数。
施护:
1、腰痛患者可卧床休息,轻者可适当活动。
2、做好口腔、会阴的清洁卫生,妇女加强经期卫生。
3、可常食黄瓜、西瓜、冬瓜等新鲜蔬菜、水果,以清热利尿,
(三)阴阳两虚,湿热下注证
主证:①尿频②欲出不尽③遇冷加重
次症:①小腹凉②腰痠痛③夜尿频④舌质淡苔薄白和/或脉细弱或沉细。
施护:
1、病室应温暖向阳,避免潮湿阴冷。
2、密切观察小便的颜色、量、性质,观察尿频,尿急、尿痛及腹痛等情况,及时报告医师。
3、热敷或轻轻按摩小腹及腰部以缓解不适感。
4、勤换内裤,保持会阴清洁干燥。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证候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的“中药新药治疗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而制定。评价方法:按中医症状疗效评价量表进行评定。
(1)临床治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2)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3)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4)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量表
指标类别 | 评价指标 | 评价标准 | 分值 |
症状
|
尿频 | 无尿频 | 0 |
小便次数略有增加,每天增加2~3次 | 2 | ||
小便次数有所增加,每天增加4~6次 | 4 | ||
小便次数增加,时时都有尿感 | 6 | ||
尿急 | 无尿急 | 0 | |
小便急迫,可忍耐 | 2 | ||
小便急迫,仅可忍耐片刻 | 4 | ||
小便急迫,迫不及待 | 6 | ||
尿痛 | 无尿痛 | 0 | |
小便时尿道隐隐作痛,不影响排尿 | 2 | ||
小便时尿道痛较重,排尿不爽 | 4 | ||
小便时尿道疼痛难忍 | 6 | ||
腰酸痛 | 无腰酸痛 | 0 | |
腰酸软,时而作痛 | 2 | ||
隐隐痠痛,须常变换体位 | 4 | ||
腰痛如折,持续不已 | 6 | ||
乏力 | 无乏力 | 0 | |
劳则即乏 | 2 | ||
动则即乏 | 4 | ||
不动亦乏 | 6 |
2、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钱桐荪主编《肾脏病学》(第三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和林善琰主编《当代肾脏病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1)治愈:疗程结束后症状消失,尿细菌培养阴性,并于第2周、第6周各复查尿细菌培养1次。如均为阴性,可诊为近期治愈;追踪6个月无再发者为完全治愈。
(2)有效:疗程结束后症状消失,尿细菌培养阴性。
(3)无效:①疗程结束后,尿细菌培养定性检查仍阳性;或者于6周复查时尿细菌培养为阳性者。②疗程结束后症状不久又再现(多在6周内),而且尿菌数≥105/ml。
(二)疗效评估
本肾病专科作为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牵头单位和全国7家中医院共同完成了劳淋中医临床试点工作,通过试点观察劳淋患者以气阴两虚膀胱湿热型居多,其次是肾阴不足膀胱湿热型、阴阳两虚湿热下注型,分别采用清心莲子饮加减、柏地黄丸加减及肾气丸加减治疗临床效果良好,症状、体征均消失或明显改善,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此期间在保证疗效的同时缩短了治疗时间,患者平均门诊治疗时间为20.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