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一:水肿案
毕淑华 女 54岁 个体 2014年6月3日初诊 黑龙江省伊春市
刻诊:双下肢浮肿、乏力、嗜睡、尿少,大便日一次。舌质淡,舌体胖,苔薄,脉沉。《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侯》:“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肿也;风水病者,由脾肾气虚弱所为也;夫水肿病者,皆由荣卫痞涩,肾脾虚弱所为;身面卒洪肿者,亦水病之候,肾脾虚弱所为。肾主水,肾虚故水妄行。”可概括为:脾肾亏虚,水液气化不利,可导致水湿渗溢肌肤,发为水肿。该患素体脾肾两虚,肾主水、脾主运化,脾肾两虚则水液代谢失常,水湿溢于肌肤则发浮肿,肾主气,肾虚则乏力,水湿郁久化热,湿热上扰清窍则嗜睡,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常则尿少,舌淡胖苔薄脉沉为脾肾两虚之舌脉,诊断:水肿 脾肾两虚湿热内蕴。用参芪地黄汤化载治疗。
处方:黄芪30g 党参30g 茯苓20g 生地20g
山药20g 山萸肉20g 泽泻20g 丹参30g
首乌20g 仙灵脾30g 女贞子30g 枸杞子30g
山楂30g 神曲30 g 麦芽30 g 石苇20g
鸡内金20g 白花蛇舌草30 g 半枝莲30g 鱼腥草30g
冬瓜皮30g 大毛30 g 砂仁15 g
7剂 水煎服 日二次
二诊:6月10日,药后浮肿减轻、嗜睡缓解,乏力消失,尿量增多,舌质淡,苔薄,脉沉。继续服用上方7剂 。
三诊:6月18日 无浮肿,无明显不适症状。
按:水肿的概念是由《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本义为水湿停聚体内或泛滥体表所致疾病。在《黄帝内经》中又称为“水”,并根据其不同症状分为“石水”“风水”“肾风”等命名。如《素问·气厥论篇》:“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灵枢·水胀》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劲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为对水肿症状的详细描述。
“参芪地黄汤”出自清代名医沈金鳌《沈氏尊生书》。该书在肠痈十三方篇云:“或溃后疼痛为甚,淋漓不己则为气血大亏,须用峻补,宜参芪地黄汤。”主药为人参、黄芪、茯苓、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和姜枣。参芪地黄汤由六味地黄汤加补气药而成,在补肾阴的基础上加强了益气补脾的功能,构成了益气补脾滋肾,脾肾同补先后天兼顾之剂。方中加入清湿热又能利水湿的鱼腥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增加了参芪地黄汤的清热利湿之功,遂形成了泽泻、茯苓、丹参、枸杞子、女贞子、白花蛇舌草、鱼腥草、半枝莲、首乌、焦三仙、鸡内金、石苇、仙灵脾、砂仁。其中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杜仲、首乌、女贞子补肾滋阴,黄芪、党参、山药健脾益气共为君;茯苓、泽泻、石苇、白花蛇舌草、鱼腥草、半枝莲清热利湿解毒共为臣;丹参活血化瘀使诸药补而不滞,仙灵脾补肾阳取“阳中求阴”“壮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意,二药共为佐使;焦三仙、鸡内金、砂仁醒脾行气,助脾运化共为使,诸药合用共奏补脾益肾,清热利湿之效。
病例二:崩漏(脾肾气虚冲任不固)/功血
刘某,女,21岁,哈尔滨市人 节气:大寒
初诊日期2013年1月27日。主诉:月经量多行经日久已1年。现病史:该患既往月经正常,1年前因生气后诱发月经量多、淋漓不尽,此次月经1月25日来潮,经量多,色鲜红,伴心慌气短,身倦乏力,失眠,自汗,食纳一般、二便正常。血常规血红蛋白下降。
舌象:舌淡苔薄。脉象:弦缓。
中医诊断:崩漏 (脾肾气虚冲任不固)
西医诊断:子宫功能性出血
治则:补肾健脾固冲止血
辩证思想: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紊乱的疾病,“淋沥不断名为漏,忽然大下为之崩”其病因繁多,病机复杂。吾以为崩漏病因虽有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之变及房室劳伤等,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虚热瘀湿为病,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治疗上应仔细辨证,虚者补之,瘀者消之,热者清之。
处方:黄芪30g 党参30g 白术20g 甘草15g 远志 20g桂圆20g 酸枣仁30g煅牡蛎30g乌贼骨30g侧柏炭30g、地榆炭30g、木香15 g 茜草30g煅龙骨30g当归15 g熟地20g水煎日2次口服
二诊:患者服用上方6剂,月经量明显减少,继续服用4剂,月经已经干净,但仍感心慌、身倦乏力,失眠遂改用补肾健脾养心安神之剂:
黄芪30g 党参30g 白术20g 甘草15g 远志 20g桂圆20g 酸枣仁30g熟地20g杜仲20g、首乌20g、山药20 g 山萸肉20g当归15g
服用10剂心慌、乏力好转,继续服用直到月经来潮,改为前方。
2013年3月3日再诊:自述服用上方后月经于2月25日来潮,3月2日干净,行经6天,量为以前的三分之一,心慌、身倦乏力消失,睡眠佳。
按:患者表现为脾肾两虚、冲任不固之象故用归脾汤加减,煅牡蛎、乌贼骨养阴固冲以治其本,侧柏炭、地榆炭凉血止血治其标,血止后去凉血止血之品,重用补肾健脾之品并根据月经周期调整方剂。治疗崩漏,扶补脏气虚损,调养气血,是治疗的关键,只有脏腑功能协调,气血和顺。经血才能如期而至而不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