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全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因劳损腰椎间盘发生蜕变,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等症状为特征的腰腿痛疾患,亦是临床最常见的腰腿疾患之一,病因病机:本病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多数患者因腰扭伤或劳累而发病,少数可见明显外伤史,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椎间盘不断遭受背脊柱纵轴的挤压、牵拉、扭转等外力作用,使椎间盘不断发生退行性改变,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而失去弹性。继之使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或产生裂隙,形成椎间盘突出的内因。急性或慢性损伤是发生椎间盘突出的外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中“腰痛”或“腰腿痛”“痹症”范畴。
二、辨证:
1、风湿痹阻:腰腿痹痛重着,转侧不利,反复发作,阴雨天加重,痛处游走不定,恶风,得温则减,舌质淡或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紧,弦缓。
2、寒湿痹阻: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小便利,大便塘,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小便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气滞血瘀: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板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涩。
5、肾阳虚衰: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腰腿发凉,喜暖怕冷,喜按喜揉,遇劳加重,少气懒言,面色晄白,自汗,口淡不渴,毛发脱落或早白,齿松或脱落,小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月经后衍量少,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6、肝肾阴虚:腰腿酸痛绵绵,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形体瘦削,心烦失眠,口干,手足心热,面色潮红,小便黄赤,舌红少津,脉细数。
三、治疗
(一)中医辨证治疗
1、风湿痹阻:治法:祛风除湿,益痹止痛。代表方药如下方加减:灵仙25g、茜草20g、防风20g、青风藤20g、海风藤15g、杜仲20g、熟地30g、山芋15g、山药20g、伸筋草25g、当归15g、川芎15g 。
2、寒湿痹阻: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代表方药如下方加减:熟附子15g 桂枝20g 白术15g 灵仙25g 白芍20g 杜仲20 g狗脊15g 茯苓15g 菟丝子15g 当归15g 仙茅15g 。
3、湿热痹阻:治法: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代表方药如下方加减:黄柏25g 苍术15g 川牛膝25g 秦艽15g 泽兰12g 灵仙25g 薏苡仁15g 防己20g 川芎15g郁金20g 白芍20g 白术15g。
4、气滞血瘀: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代表方药如下方加减:郁金25g 、木香15g 、鸡血藤25g 、延胡索15g 、三棱15g 、莪术15g 、天麻25g 、伸筋草25g 、白芍25g 、熟地30g 、山芋15g 、山药25g 、杜仲20g 、川牛膝25g 。
5、肾阳虚衰:治法:温补肾阳,温阳通痹。代表方药如下方加减:杜仲20g、川断15g、熟地30g、山药20g、山茱萸20g、泽泻15g、茯苓15g、牡丹皮15g、桂枝20g、附子15g、狗脊20g、牛膝25g
6、肝肾阴虚:治法:滋阴补肾,强筋壮骨。代表方剂:熟地50g、山萸25g、山药20g、枸杞15g、菟丝子15g、杜仲20g、怀牛膝25g、牡蛎15g、龟板15g、伸筋草25g。
除按上六种分型辨证用药之外,还根据其症状的演变提出腰腿痛疾病的三期论治。
1、急性发作期有明显外伤史,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肌肉痉挛,治当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2、中期疼痛减轻,活动仍受限,不能久行久坐久站,治宜调和气血。
3、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治当舒筋活络,强筋壮骨。
(二)其他中医外治法
1、外用中药熥患处:拟方:透骨草50g、伸筋草25g、杜仲20g、郁金15g、木香15g、川牛膝25g、三棱15g、文术15g、元胡15g。一剂,将药装入白布袋内,水浸2分钟,蒸5分钟,熥15~20分钟,每日2次,早晚腰部热敷。风寒湿症状较明显折可加羌活、灵仙、五加皮等,气血瘀滞疼痛较明显可加郁金、木香等,肝肾不足可加仙茅、骨碎补、仙灵脾等。
2、推拿治疗:可减轻椎间盘的压力,使痉挛的肌肉松弛。常用的有:牵引按压法、俯卧扳腿法、斜扳法等。步骤: ①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先立于患者的一侧,双手拇指自胸腰段开始自上而下挤压华佗夹脊穴至腰骶部为一遍,往复做3~5遍.后沿竖脊肌用滚法,手法轻柔有渗透性,约3~5min,再于对侧用同样手法。②掌压法:两手相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从下胸段开始自上而下按压脊柱至骶椎,同法治疗2遍。③局部取肾俞、关元俞、大肠俞、上髎、次髎、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等穴上分别用一指禅推法和拿法,约5~7min。④脊柱微调法:患者取侧卧位,行腰椎定位旋转扳法时,根据不同的腰椎病变节段,调整患者的体位,一手固定于调整椎体的位置,向相反方向轻轻用力,先健侧,后患侧,通常有“咔哒”的声响。⑤患者取俯卧位,再两侧腰骶段竖脊肌行擦法,以透热为度。以上手法一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3、腰椎牵引:目的是减轻椎间盘的压力,促使髓核不同程度的回纳;牵引可解除腰椎后关节的负载,同时可以解除肌肉痉挛。常用的牵引式有手法牵引、骨盆牵引、电动牵引床牵引等等。
4、针刺治疗:主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后溪。 随证配穴:风寒湿阻滞证配关元、腰阳关;气滞血瘀证者配血海;肝肾亏虚证配命门、三阴交、太溪。 随症配穴:大腿、小腿的前侧痛配伏兔、足三里;外侧痛配环跳、阳陵泉、悬钟;后外侧配承扶、委中、承山、昆仑。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依据病情采用补泻手法。腰夹脊、肾俞为直刺并微斜向椎体,深1.5寸,使腰部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腰阳关、命门为直刺针尖稍向上斜刺0.5~1寸,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两下肢扩散;关元直刺1~2寸,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外生殖器;环跳穴直刺,针尖向外生殖器方向,深2寸,使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下肢放散;承扶直刺2寸,使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下肢放散;扶兔直刺1~2寸,酸胀感并可扩散到膝部;血海直刺1~1.5寸,局部酸胀,有时向髋部扩散;委中直刺1~1.5寸,使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足底放散;足三里直刺,(稍偏向胫骨方向)1~2寸,有麻电感向足背扩散,有时可向上扩散至膝;阳陵泉直刺,向胫骨后缘斜下刺入,深1寸,使酸胀感向下扩散;承山直刺1~2寸,局部酸胀,有时扩散至腘窝;悬钟直刺1~1.5寸,局部酸胀或向足底放射;三阴交直刺1~1.5寸,局部酸胀,并可向足底或膝、股部扩散;昆仑直刺,可透太溪0.5~0.8寸,局部酸胀,并可向小趾扩散;太溪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有时放散至足底。毫针直刺单穴后溪(患侧),取30×0.4mm毫针,令患者微握左拳,常规消毒后,左手掌尺侧,当小指本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尽头赤白肉际处进针,延掌骨前向掌心刺入,得气后留针,并嘱患者屈伸转动腰部。 每日针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日。
5、理疗:多采用直流电离子导入方法,利用直流电场的作用,使药物离子经过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直达病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称为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离子导入的优点是药物在局部组织浓度较高,作用持续时间长,且导入的是药物的有效成分,同时兼有直流电和药物的综合作用。一般都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组织的代谢和营养,促进炎性水肿吸收及血肿消散,松解粘连的作用,并可缓解肌肉痉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