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整改中

疾病感悟

发布时间:2024-08-25 10:39:09人气:98

慢性肾衰竭治疗体会:慢性肾衰竭是由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而来,以血中毒素潴留,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临床以血肌酐增高为主要诊断指标,可呈现贫血、中毒、高血压等一系列症状。慢性肾衰竭的病机为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血为标。张佩青教授根据慢性肾衰竭脾肾亏虚,湿浊(热)瘀血、毒邪内停的病机确立补脾肾、化湿浊、活血解毒的治疗原则。进一步根据疾病的标本缓急,分为急则治其标以化湿清热、活血解毒为主,缓则治其本以补脾益肾为主,不忘化湿活血的具体治法。

“急则治标”予化湿清热活血解毒法,多用于慢性肾衰竭的中、后期,中期以湿热之邪壅滞中焦为多见,此时患者多表现出消化道的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脘胀满、大便闭结或溏薄、舌苔多黄腻或白苔少津、脉多为滑数重按无力为主要表现,治疗应以清化湿热为主,常用的方剂为甘露饮、中满分消饮等;若寒热错杂,临床上表现为中焦痞满为主者,多选用诸泻心汤治疗;病至后期多因病程较长,反复治疗,许多患者没有明显临表现,但多数患者均有面色黧黑,舌质黯、瘀斑等瘀血(毒)之证,且此时患者体内溺毒蓄积,故治疗应以活血解毒为主,多用加味解毒活血汤治疗。

“缓则治其本”以补脾益肾为主,延缓病情的进展。慢性肾衰竭为疾病的终末期,脾肾亏虚最为常见,脾虚则乏力,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肾虚则腰痛,此腰痛以酸痛为主,且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好转。对于脾肾亏虚的治疗素有“补脾不如补肾”和“补肾不如补脾”之争。脾虚和肾虚在慢性肾衰竭的病程中很少单独出现,二者多相兼为病,只是侧重不同,有偏于脾虚者有偏于肾虚者。所以在治疗上多采用脾肾双补的治疗方法,临床常用补脾肾的方剂为加味归脾汤、归芍六君子汤、参芪地黄汤等等。

过敏性紫癜治疗体会: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主要病机在于热、瘀和虚三方面。病位在肾,与肝、脾密切相关。邪实正虚是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病机特点。邪实多为血热、瘀血;正虚多为气阴两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临床大致分五型: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加减;湿瘀互结,三仁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气阴两虚,清心莲子饮;脾肾两虚,参芪地黄汤加味;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味。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病理类型分六型,病情轻重不同,临床可根据病情轻重,确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膜性肾病治疗体会:中医无“膜性肾病”的病名,按其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等临床特征可属中医“水肿”、“尿浊”、“虚劳”、“慢肾风”等范畴。其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两虚为主,标实则多表现为水湿、湿热、瘀血等实邪。脾肾虚损是膜性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水湿是膜性肾病的主要病理产物,湿热是膜性肾病病情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血瘀贯穿膜性肾病的始终。以益气健脾固肾、解毒祛湿活血通络为总的治疗原则。在对膜性肾病采取中医药治疗的过程中,对顽固性水肿患者除采取温阳利水、清热利水、健脾利水等治法外,行气利水法也很重要。对于膜性肾病大量蛋白尿的治疗需要一个较长的疗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