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心莲子饮
本方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5之清心莲子饮加减而成。书中称此方有“清心养神,秘精补虚,滋润肠胃,调顺气血”之功,且“药性温平,不冷不热”,治疗“心中蕴热,时常烦躁,因而思虑劳力,忧愁抑郁,是致小便白浊,或有沙膜,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或因酒色过度,上盛下虚,心火炎上,肺金受克,口舌干燥,渐成消渴,睡卧不安,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妇人带下赤白;及病后气不收敛,阳浮于外,无心烦热。”后世对本方的运用范围有所扩大,但总不离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原方中石莲子清心除烦,清热利湿;党参以其甘平之性,益气生津,二者相伍,标本兼顾,用以为君。臣以黄芩、地骨皮助莲子清热之力;黄芪补气,麦冬滋阴,二者相合,气阴双补,以助党参建功。佐入茯苓既利水湿,与参、芪、草合用又可健脾益气;车前子利湿通淋;柴胡配黄芩可和解退热,尚具疏肝解郁之功,可清退体内郁热。使以炙甘草调药和中。诸药相合,使气阴恢复,湿热分清,则所治之症悉除,而为补泻兼施之方。王老去原方中君药石莲子,以芡实取而代之,石莲子归脾肾心经,芡实归脾肾两经,是王老加强脾肾两脏针对性治疗的体现。肾病日久,湿热癥结充斥周身血络,脉络瘀滞,惟有破瘀通络虫类药僵蚕能直达病所,方能深搜细剔血络中之瘀滞湿浊。
主治:适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狼疮肾等引起的蛋白尿、血尿,及复杂性尿路感染等证属气阴两虚,湿热内蕴之象
二、参芪地黄汤:
本方出自清代名医沈金鳌《沈氏尊生书》。该书在肠痈十三方篇云“或溃后疼痛为甚,淋漓不已则为气血大亏,须用峻补,宜参芪地黄汤。”主药为人参、黄芪、茯苓、熟地、山药、山茱英、丹皮和姜枣。参芪地黄汤由六味地黄汤加补气药而成,在补肾阴的基础上加强了益气补脾的功能?构成了益气补脾滋肾,脾肾同补先后天兼顾之剂。王师取其补脾益肾之效,但王老认为肾病根本病机是“脾肾两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湿热贯穿于肾病始终?因此方中加入清湿热又能利水湿的鱼腥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增加了参芪地黄汤的清热利湿之功遂形成了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标本兼治的良剂。
主治:在肾系疾病中,多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狼疮肾等辨证属于脾肾气阴两虚者,或者各种病因导致的慢性肾衰竭,辨证属于脾肾气阴两虚者,湿热内蕴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三、解毒活血汤
解毒活血汤出源自《医林改错》,治疗“温毒烧炼,气血凝结,上吐下泻”,慢性肾衰与其病机相同,因此用此方的基础上加味治疗湿浊瘀交阻的病人,每收奇效。CRF大多已有湿、浊、瘀交阻的病理改变。这些病变多由于正气不足,但湿、浊、瘀交阻的病理改变,又会进一步加重肾气的耗损,导致慢性肾功衰竭进一步恶化。王老师在治疗早期慢性肾衰竭病人,若状态良好,中医治疗则以祛邪为主,因瘀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长期作用于机体,必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故活血化瘀法是改善肾实质的瘀滞状态,延缓肾衰竭的进展的有效方法。
针对于湿浊证,常规化湿药物难以直达病灶,王老师应用《瘟疫论》达原饮中的厚朴、草果和槟榔三味则直达膜原,具有开达膜原、消除秽浊之气之功效。吴又可在达原饮注释时指出:“槟榔为疏利之药,因其能消能磨,除伏邪;厚朴能够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能够除伏邪盘踞;此三味协力,方能够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亦有医家将其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病,效果良好。王老师认为此类病人虽有脾肾虚但不甚,又有痰浊瘀阻潴留体内,通过泄浊活血化瘀使邪毒排出。
主治:由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各种病因导致的慢性肾衰竭,辨证属于脾肾两虚,湿浊瘀阻之证
四、养阴清肺汤
本方其来源于清·郑梅润所著《重楼玉钥》中养阴清肺汤化裁而来。原方具有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之功效。王铁良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患者多伴有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足少阴肾经循咽喉挟舌本,外感热毒,循经入肾,耗灼肾阴,肾经有热也可以循经上扰咽喉,故用上方标本同治。本方特点既可滋养阴液以扶正,又可清热解毒以祛邪,标本兼治,扶正与祛邪并施。
主治:临床上凡因急、慢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所诱发的各种急慢性肾病,均可参照本方予以加减对症治疗,对于以血尿表现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除IgA肾病之外,常见的还有:非 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肾小球肾炎、薄基底膜肾病、隐匿型肾炎单纯性血尿型等。这些疾病辨证如属热毒内蕴,扰动血络,迫血妄行者,均可以本方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
五、中满分消汤
本方根据《兰室秘藏》卷上所载之中满分消丸加减变化而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创。但根据其药物组成以、上来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本方实际上是集泻心、六君、四苓、二陈、平胃等诸方为一炉,取众家之长,综各家之用。方由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砂仁、枳壳、猪苓、泽泻、川厚朴、黄芩、黄连、生姜、姜黄、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组成。本方的主要功用是行气健脾、泄热利湿。能分消上下之湿,而治中满。其特点是辛散、苦泄、淡渗药共用,祛邪佐以扶正,寓补脾于分消解散之中。
主治:湿热鼓胀,即中满热胀、鼓胀、气胀、水胀等属于湿热者,临床可用治脾虚气滞、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临床常见的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肾病型、糖尿病肾病、狼疮肾或肝肾综合征伴有水肿者,亦可治疗泌尿系感染等属湿热壅盛、气机阻滞者,对肝硬化腹水、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也有着较好的治疗作用。
加减治疗:1) 若患者表现腹胀纳差,水肿明显者,可于方中加用焦榔片、大毛、冬瓜皮以行气导滞、祛湿畅中、利水消肿,需要指出的是冬瓜皮虽能利水消肿,但性偏凉能清热,故临床应用时以水肿偏热者为宜。2) 前贤有“水病及血、血水同源”之论,故对水肿久治不愈者可于方中加用泽兰叶、丹参、益母草、桃仁可使肿消瘀祛。3) 对肾病综合征,尤其是儿童肾病综合征水肿较重,辨证属脾虚气滞、水湿内停者,用本方配合激素治疗,可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并能减轻激素的副作用。4) 本方还适用于脾虚不运、气滞、水湿内停的臌胀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肝硬化伴有腹水者,若在方中加用龟甲、鳖甲、鸡内金等,软坚散结之品,效果更佳。特别是早期肝硬化伴腹水者,用之多数都有较好的疗效。